巴西納米鉬粉庫存
巴西納米鉬粉庫存大概數據
時間 | 品名 | 庫存范圍 | 單位 |
---|---|---|---|
2021 | 納米鉬粉庫存 | 1000-1200 | 噸 |
2022 | 納米鉬粉庫存 | 800-1000 | 噸 |
2023 | 納米鉬粉庫存 | 700-900 | 噸 |
巴西納米鉬粉庫存行情
巴西納米鉬粉庫存資訊
聚焦鍺鎵鋅資源開發 中礦資源納米比亞楚梅布冶煉廠多金屬回收項目動工
4月28日,中礦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礦資源”)楚梅布冶煉廠多金屬回收項目動工儀式舉行。中礦資源董事長、總裁王平衛出席儀式并講話。 王平衛表示,中礦資源堅定支持楚梅布冶煉廠多金屬回收項目,預期將楚梅布冶煉廠打造成為重要的多金屬回收基地。中礦資源之所以持續在楚梅布冶煉廠加碼投入,主要源于對稀有關鍵小金屬市場需求充滿信心,對楚梅布冶煉廠的戰略轉型和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作為納米比亞礦業的“明珠”,楚梅布冶煉廠憑借處理復雜銅精礦的卓越技術聞名世界,自2024年8月被中礦資源全資收購后,這座百年老廠迎來了戰略升級機遇。依托中礦資源在全球礦業領域的資源整合能力,楚梅布冶煉廠正加速向多金屬綜合回收中心轉型。 該項目聚焦鍺、鎵、鋅等戰略性金屬資源開發,計劃總投資2.23億美元,設計年處理爐渣20萬噸,建成后預計年產33噸鍺錠、11噸工業級鎵及1.09萬噸鋅錠。 此項目在提升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將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彰顯中礦資源踐行“綠色礦業”的責任擔當,并為納米比亞的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2025-04-30 15:33:59小米汽車:超126萬充電樁入駐小米充電地圖
4月28日,小米汽車宣布,其充電網絡持續擴容中,截止現在,已和18家行業內優質運營商達成充電補能網絡合作,超126萬充電樁入駐小米充電地圖,覆蓋范圍包括2691個中國大陸區縣。 其中,超充樁共9.4萬個,直流快充樁共97萬個,服務區充電站包括6221個。 此前,在今年1月26日,小米汽車宣布,其已與13家行業內優質運營商達成充電補能網絡合作,共有 102 萬以上的充電樁入駐小米充電地圖。 除了與運營商達成充電補能網絡合作外,2024年12月,小米汽車還與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開啟了充電補能網絡合作。 此次合作意味著,超14000個蔚來充電樁、超9000個小鵬充電樁、超6000個理想充電樁,入駐小米充電地圖,支持在充電地圖中實時查看動態數據。不過,三家的權益還是略微有些差異,理想汽車僅部分充電樁支持小米汽車APP掃碼充電,小鵬充電樁則支持即插即充服務。 在自建補能網絡方面,小米汽車雖有布局,但并未大面積推進。在2024年3月,雷軍在小米汽車的發布會上宣布,小米汽車正在建設自己的超級充電網絡,首批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逐步推進,采用600kW液冷超充方案。 不過在同年8月,雷軍透露,雖然小米已經建立了一些充電站,但目前還沒有大規模建設的計劃。目前國內的公共汽車充電樁數量已經足夠,小米汽車通過測試7萬根公共充電樁,推動改進了數百個問題。 彼時他更是指出,小米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專注于汽車制造,致力于使小米SU7成為與公共充電樁兼容性和便利性最佳的電動汽車。 除了公用充電樁外,小米還推出了家用充電樁,號稱“一鍵開蓋,即插即充”,同時支持OTA升級。 另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3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9000臺。小米汽車表示:“目前產能提升進展順利,我們有信心達成 350000 臺全年交付目標。”
2025-04-29 08:56:02一季度中國手機市場格局生變:小米時隔十年登頂 蘋果市占率下滑
時隔十年,小米手機中國區銷量再次登頂。 根據IDC發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大廠商出貨量及市場份額分別為: 小米出貨量1330萬臺,市場份額18.6%,同比增長39.9%; 華為出貨量1120萬臺,市場份額15.7%,同比增長10%; OPPO出貨量1110萬臺,市場份額15.5%,同比增長0.5%; vivo出貨量1080萬臺,市場份額15.0%,同比增長4%; 蘋果出貨量980萬臺,市場份額13.7%,同比下降10%。 前五大廠商合計市場份額達到80.5%,中小品牌整體市場份額從23.5%下降至19.5%。 在排名變化中,小米成為本季度增長幅度最大的廠商,出貨量同比增長近四成,排名上升至首位。華為保持穩步增長,繼續穩居第二。OPPO和vivo增長幅度有限,整體市占率穩定。蘋果出貨量出現10%的下滑,市占率下降近2個百分點,成為前五大品牌中唯一錄得負增長的廠商。 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提振及消費需求回暖帶動,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超過7000萬部,延續溫和增長趨勢。 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社交平臺表示,小米手機時隔十年重返中國市場第一,公司將繼續推進產品與體驗提升以回應市場變化。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指出,通過爆款產品連續推出和人車家多終端協同,小米在本季度實現了份額和增速的雙重領先。 有分析師指出,小米能夠在本季度實現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渠道體系優化,以及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帶來的短期換機需求提振。 據悉,截至2024年底,小米之家門店數量已超過11000家,并推行線上線下統一定價策略,有效提升終端銷售效率。 在產品方面,小米將核心機型集中布局在補貼政策覆蓋的3000–5000元價位段。根據Counterpoint數據,小米在2024年中國大陸4000–5000元價位段的智能手機市占率位列第一,其中小米14系列成為關鍵增長動力。 小米通過澎湃OS打通了手機、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與汽車終端,提高了多設備協同體驗。Canalys分析認為,在多場景應用需求增長的趨勢下,小米通過多終端協同提升了整體品牌滲透率和用戶留存。 此外,小米在補貼政策落地后的快速響應,包括渠道價格同步與庫存調整,也在短期需求釋放中發揮了作用。 Canalys首席分析師朱嘉弢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小米本季度的重要增長動能來自于產品與渠道體系的協同效應,統一定價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費者在補貼政策環境下的決策成本,同時,通過覆蓋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汽車等多品類產品,小米最大化利用了補貼適用范圍,帶動了多場景捆綁消費。” 在政策刺激效應減弱、消費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小米未來仍需應對高端市場心智的持續鞏固、多終端生態協同深化,以及新業務板塊商業化落地等多方面挑戰。 根據IDC和Canalys發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小幅增長,延續自2024年開始的溫和復蘇趨勢。 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購機補貼政策,但IDC指出,補貼更多促成了需求的時點前移,市場整體基礎仍然偏弱,出貨量尚未恢復至疫情前同期水平。 市場集中化趨勢加速。Canalys數據顯示,前五大廠商合計市場份額達到80%,中小品牌份額進一步壓縮。行業競爭從規模擴張轉向渠道能力、產品結構及技術體系的綜合競爭。 小米與華為在高端市場形成直接競爭。華為通過折疊屏產品線拓展和HarmonyOS Next生態建設,繼續擴大中高端市場占有率。OPPO與vivo維持中端市場份額,但高端突破進展有限。蘋果受限于Pro系列價格未覆蓋補貼政策范圍,2025年第一季度出貨量同比下降8%,市占率下滑至13%。 在品類結構上,AI手機和折疊屏成為高端換機市場的重要推動力。IDC預計,2025年AI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將突破40%。技術創新從單一硬件性能競爭向智能體驗優化轉變,進一步加劇了品牌之間的競爭分化。 整體來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短期內仍受政策刺激影響,長期增長動力尚未完全恢復。需求透支、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以及技術演進節奏變化,將共同塑造后續市場走勢。
2025-04-28 17:39:16纖納、極電、仁爍3家企業!華能清能院鈣鈦礦組件設備中標結果公示
4月27日,中國華能集團電子招投標系統發布了“華能清能院鈣鈦礦光伏組件設備招標”中標結果,纖納光電、極電光能、仁爍光能3家企業入選 。 一、中標人信息 標段(包):HNZB2025-03-1-110-01 華能清能院鈣鈦礦光伏組件設備招標標 段包 1 中標人:杭州纖納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標金額:1350000 元 標段(包):HNZB2025-03-1-110-02 華能清能院鈣鈦礦光伏組件設備招標標 段包 2 中標人:極電光能有限公司 中標金額:1410000 元 標段(包):HNZB2025-03-1-110-03 華能清能院鈣鈦礦光伏組件設備招標標 段包 3 中標人:仁爍光能(蘇州)有限公司 中標金額:756000 元
2025-04-28 13:40:00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推倒多米諾骨牌
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半場電動化、下半場智能化”已成為行業共識,而在產業變革狂奔的進程中,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其安全問題始終是懸在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電動汽車新技術逐步應用,動力電池安全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在產業發展的新形勢下,電池安全國家標準也迎來了新變化。 日前,工信部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簡稱“新國標”),預計將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實施。新標準包含了7項單體測試和17項電池包或系統測試項目,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這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動力電池產業,在安全方面取得新的重大技術進步的標志。”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董揚如此評價。 蓋世汽車了解到,隨著新標準的發布,一場以“安全”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正在悄然重構產業格局。這場從政策端掀起的風暴,已經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引發了車企、電池企業、消費者乃至整個產業鏈的連鎖反應。 不起火、不爆炸成硬性標準 在汽車產業變革進程中,新能源汽車起火、自燃甚至爆炸事故時有發生,行業內外對動力電池安全問題的關注度,可謂是只增不減。 此次發布的新國標,包含了7項單體測試和17項電池包或系統測試項目。這24項標準項目中,除了“過充電”、“外部短路”和“溫度循環”這三項,其余項目均進行了修訂或增加。其中,快充循環后安全、熱擴散以及底部撞擊這3項為新增或重要修訂項目。 目前正在實行的動力電池安全標準(GB38031-2020),為熱失控事故留有“5分鐘緩沖期”——允許電池在熱失控后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提供逃生窗口。而新國標首次將“不起火、不爆炸”列為強制性要求,被業內稱之為“最嚴動力電池安全令”。 在熱擴散測試考查電池單體內短路導致熱失控后的安全防護能力時,新國標在2020版“觸發方法推薦外部加熱、針刺”的基礎上,增加了“內部加熱”內容,不僅進一步明確待測電池溫度要求、上下電狀態、觀察時間、整車測試條件,而且還提出了“不起火、不爆炸(仍需報警),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的嚴格要求。 有行業人士表示,這是我國首次將動力電池“不起火、不爆炸”從企業技術儲備上升為強制性要求,對新能源汽車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將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司乘人員的生命安全。而新國標徹底終結了行業對熱失控風險的僥幸心理,標志著動力電池安全進入“零容忍”時代。 從數據來看,2024年國家應急管理部統計顯示,電動車起火事故中,底盤撞擊導致電池受損占比達37%,快充引發的熱失控占比21%。 此次新國標新增了底部撞擊測試,重點考查電池底部受到撞擊后的防護能力,要求電池包在直徑30mm鋼球、以150J能量撞擊三次后,無泄漏、外殼破裂、起火或爆炸現象,且滿足絕緣電阻要求。 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車輛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汽車標準化研究院高級技術總監劉桂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際上對于新能源汽車底部沖擊的情形并沒有相關規定,我國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此外,新國標還新增了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對象為20% SOC充電至80% SOC時,總充電時間不超過15min的電池單體,技術要求則為300次快充循環后進行外部短路測試,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在快充技術進入發展快車道的當下,這一測試要求的提出,能夠敦促車企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兼顧充電速率與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顯得尤為關鍵和必要。 此外,新國標還明確了同一型式的判定條件,如電池包或系統發生部分變更,允許按照標準規定對變更參數相關的技術要求進行補充測試,經審批許可后視為同一型式,無需重新進行全部測試。 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升級 《2024新能源車險發展報告》顯示,根據2022年1-11月新能源車起火事件報道統計,22.67%的車輛在充電過程中發生自燃,16%的車輛在行駛時發生自燃,38.67%的車輛在靜止停放時發生自燃,9.33%的車輛因碰撞引發起火,其他原因導致起火占比為13.33%。因此,當“不起火、不爆炸”從企業宣傳語變為法規底線,產業技術升級的齒輪驟然加速。 “兩年前,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在調研中就發現,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在安全性方面取得多項技術進步并成功應用。在電芯本征安全、電芯間隔熱和電池包溫控、個別電芯熱失控后的熱電分離、電池包優化結構設計防止熱擴散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并且在新產品中成功應用。”針對新國標發布,董揚公開講述了背后的故事。 “主流動力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都表示,今后的新產品可以做到“只冒煙不著火”,就是在這次新國標中體現的不起火不爆炸。”董揚提到,當時,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就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建議,可制定更加嚴格和具體的安全管控標準。這次新國標頒布實施,是行業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是水到渠成。 2024年2月,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車輛分技術委員會對36家整車和電池企業進行了調研,已有78%的企業具備動力電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術儲備,也就是即使電芯單體熱失控,也不會發生由熱擴散導致的動力電池起火和爆炸。 據悉,新規修訂起草組涵蓋電動汽車整車企業、動力電池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科研院所等36家單位,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小米、特斯拉等均在列。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雖然越來越激烈,但市場的競爭本質上是技術的比拼。如今,很多“優等生”已經提前“交卷”。 比如,吉利于2024年6月發布了最新一代“刀片式”磷酸鐵鋰電池——神盾短刀電池,在中汽研的“8針穿刺”試驗中,電芯被8根直徑5mm的鋼針同時穿刺并靜置1小時后,仍不冒煙、不起火、不爆炸。 另外,吉利的神盾短刀電池電芯實現全球首次通過5.8mm真彈槍擊貫穿試驗,5.8mm的自動步槍子彈以920m/s的速度擊穿電芯,造成創口直徑≥60mm的爆裂性損壞后,電芯不起火、不爆炸。 蓋世汽車了解到,吉利一直在追求安全冗余,超國標造車。2024年,吉利對一輛行駛里程超30萬里的銀河E5進行電池包耐久測試,充了921次后,健康度竟然還高達90.5%,電池能循環充放電3500次,換算成里程那就是100多萬公里。 此外,蜂巢能源作為重要起草單位之一,其以堡壘越野、蜂行短刀為核心產品的電池均達標,且提前實現國標全項達標。其中,面對國標規定的150J底部抗沖擊基準,蜂巢能源堡壘越野電池采用8+4布局,底部抗沖擊能力達1000J,遠超國標150J的6倍以上,持續引領行業安全標準升級。 目前,五菱推出的神煉電池3.0,在原有神煉電池1.0基礎上進一步升級,對電芯本征安全提出高要求,通過系統設計、隔膜及電解液優化,確保電池在更持續、更多維度的針刺測試中仍能保持不起火狀態。五菱通過外部防護設計及神煉電池4.0熱電分離系統迭代,可滿足國家標準。 影響終端消費者決策 2020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首次超過5%的關鍵轉折點,達到5.4%。我國新能源車產業正式跨過導入期,邁入成長期。彼時,針對動力電池設立的標準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發布。如今,我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已連續多月突破50%,國家強制性標準也迎來了再次升級。 據工信部介紹,對于新申請型式批準的車型,該規定將于2026年7月1日實施,而對于已獲得型式批準的車型,該規定將于2027年7月1日實施。這意味著已獲批車型有1年過渡期,但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場。 在新國標發布之后,南昌一位消費者表示:“現在還沒有克服電池的最大問題。如果說國五和國六的汽車排放標準是國家的強制規定,那么電池的新國標是自下而上的需求。” 據悉,在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頻登熱搜的背景下,新規正在重塑消費者心智。《2024中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76%的購車者將“電池安全”列為選購首要因素,超越續航里程和智能配置。業內專家也認為,新版《安全要求》通過嚴苛測試公開保障電池安全,能夠緩解公眾對新能源車自燃風險的擔憂。 隨著電池新國標落地,“不起火、不爆炸”的強制要求也讓車企和電池廠迎來大考。盡管,78%的企業聲稱具備“不起火、不爆炸”技術儲備,但實際達標能力卻呈現嚴重分化。這也就意味著,仍舊有不達標的22%面臨淘汰。 這場技術競賽背后,是殘酷的產能洗牌。 新規對動力電池安全性的要求已從“概率控制”轉向“絕對保障”,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在材料、工藝、熱管理全鏈條實現技術跨越。有行業人士表示,“新國標新增的三種測試方式已在國內頭部企業中實現技術落地,但中小企業的普及仍面臨成本與技術挑戰。” 因此,對行業而言,新規可能增加中小企業的研發成本,短期內或引發行業洗牌,將推動產業集中化與技術標準化。 提升行業安全警戒線 “新國標頒布實施,是我國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管理取得重大進展的標志,引領了世界標準法規的建設。”董揚表示,這項新國標的頒布實施,為世界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的安全管控和產品認證起到借鑒和一定的引領作用。 需要明確的是,此次新國標的發布,并不意味著未來新能源汽車不會失火爆炸。董揚也指出,新型產品的安全問題,主要是兩點。一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實踐,摸索安全的邊界。二是提高安全性技術措施的成本,要能為市場所接受。 他表示,如果對于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內在的熱失控、熱擴散規律,有了清晰的了解,可以在各種應用場景和應用階段,都不會出現安全問題,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當下,很多電池企業和車企都在持續推動固態電池,向“絕地安全”趨近。對此,董揚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固態電池只是很可能比目前電池安全性好,但也存在安全問題,不能因為將來可能有固態電池,就放松目前電池的安全性研究和預防,并且全固態電池成本需要做到可與目前電池競爭的程度才可。” 據公安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140萬輛,占汽車總量的8.9%。年內新注冊登記的新能源汽車數量為1125萬輛,占新注冊登記數量的41.83%。 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產業正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安全已成為行業的基調。在智能駕駛踩了一腳“急剎車”后,汽車行業正在以安全為底色重構市場邏輯。 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在2025廣汽科技日上表示,“不能只談體驗,忽略安全。體驗可以交給用戶定義,但安全必須由車企定義。”在沃爾沃上海全新XC90上市發布會上,整場發布會包括演員胡歌的代言環節,有百分之八十的內容,都在呈現沃爾沃的安全。 當智能化浪潮催生自動駕駛安全標準時,電池安全新規與之形成“雙輪驅動”的產業安全體系。這種安全標準的升維,正在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速度優先”帶入“質量制勝”的新發展階段。 不過,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現在仍然在路上。據悉,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能檢測規程》,和本次頒布的新國標互為補充。新國標主要用于產品準入和認證,年檢新標準主要用于在用車的維護和年檢。 “該標準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正常安全使用和延長使用壽命,有重大的作用。《檢驗規程》雖然為推薦性標準,但對于所有檢測機構卻是強制性的,必須按標準要求提高檢測的能力,蓋檢驗合格章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希望年檢機構加快能力建設,希望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和廣大用戶也要重視此項標準的實施。”董揚強調。 蓋世小結:在這場安全革命中,沒有旁觀者。從實驗室里的材料科學家到生產線的工藝工程師,從制定購車計劃的家庭用戶到布局換電體系的運營商,每個人都是多米諾骨牌陣列中的關鍵一環。當最嚴電池安全令推倒第一塊骨牌,整個產業終將在轟然向前的連鎖反應中,構筑起更堅實的安全防線。這場由政策端引發的多米諾效應,正在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025-04-28 08: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