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港高溫鉬管庫存
南沙港高溫鉬管庫存大概數據
時間 | 品名 | 庫存范圍 | 單位 |
---|---|---|---|
2019 | 高溫鉬管 | 100-150 | 噸 |
2020 | 高溫鉬管 | 80-130 | 噸 |
2021 | 高溫鉬管 | 120-170 | 噸 |
2022 | 高溫鉬管 | 90-140 | 噸 |
2023 | 高溫鉬管 | 110-160 | 噸 |
南沙港高溫鉬管庫存行情
南沙港高溫鉬管庫存資訊
特朗普據稱要修改AI芯片出口管制 或會用作貿易談判“工具”
今年1月,美國前總統拜登在卸任前在人工智能(AI)領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進一步收緊AI芯片的出口管制措施。當時,這條措施在美國國內外以及行業中都遭到了強烈的抵制和批評。 而現在,特朗普似乎想對這項管制措施作出修改。 有媒體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 特朗普政府官員正考慮放棄原來的“分級許可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政府間協議建立“全球許可制度”。 原有規定通過將世界各地劃分為多個層級,以限制各個國家和地區獲取先進AI芯片的數量。 不過,知情人士對媒體透露,這些計劃仍在討論中,仍有變卦的可能性。 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期間擔任商務部長的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周二接受采訪時說,“有一些聲音要求取消分層級制度。我認為這項工作仍在進行中。而政府間協議是一種選擇。”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還稱,上述修改可能與特朗普總統的貿易戰略有關。 分析人士則指出,如果特朗普真的取消了原本的“分級許可制度”,“使用美國芯片”可能會成為其貿易談判中更強有力的工具。 說白了,所謂的修改可能就跟關稅一樣,不過就是特朗普擺弄的“談判工具”。本月初,他宣布對全球大部分國家征收“對等關稅”,隨后又立馬給出了90天的“暫緩期”,并稱在此期間僅征收10%的基準關稅,以便各國有時間與美國政府進行談判。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3月份的一次會議上也曾透露,他希望將出口管制納入貿易談判。 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可能還會降低許可豁免的門檻,以便更好地控制芯片的出口。 據悉,在當前規則下,訂單量相當于約1700個英偉達的H100芯片,不會計算在國別配額中,僅需通知政府備案,而無需申請許可。但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將這一數量削減至500個H100芯片,以便更好地進行監管。 “拜登規則” 今年1月,就在拜登卸任的前一周,他發布了上述名為《人工智能擴散出口管制框架》(Framework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ffusion)的規定。該規定為用于驅動處理AI計算數據中心的芯片建立了“三級許可制度”。 第一級包括七國集團(G7)成員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荷蘭和愛爾蘭等約18個國家及地區,它們將不會面臨任何限制。 第二級包括新加坡、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約120個國家,對于這些國家,超過限額的出口量將受到數量限制和許可限制。 第三級包括中國大陸(含港澳)、伊朗、俄羅斯和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美國企業實際上將不能向這些國家出口。 拜登此舉最初的用意是將最先進的計算能力保留在美國及其盟友手中,但該規定剛剛發布就遭到了各方的批評,英偉達和甲骨文等美國科技企業也在批評者其中。 一些業內人士還聲稱,美方限制芯片獲取,將促使各國從中國購買相關技術。一些美國國會議員也附和炒作,甚至有七名共和黨籍參議員在今年4月中旬曾致信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要求撤銷該規定。 甲骨文(Oracle)執行副總裁Ken Glueck最新表示,這些等級沒有意義。他說:“我不會感到驚訝,他們會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我不知道特朗普政府的計劃,但預計該規定將進行重大修改。”
2025-04-30 17:55:26技術分享: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的制造及應用【SMM銅業大會】
4月24日,在由 上海有色網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上海有色網金屬交易中心和山東愛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辦,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鷹潭陸港控股有限公司主贊,山東恒邦冶煉股份有限公司特邀協辦,新煌集團、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的 CCIE-2025SMM(第二十屆)銅業大會暨銅產業博覽會——銅基新材料高質量發展論壇 ,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常永勤分享了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的制造及應用。 行業問題與現狀 高強高導銅合金應用領域 高強高導銅合金:銅合金具備高強度的同時,保持高的導電、導熱性能。 主要應用于電子通信、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高速軌道交通、電力等領域。 行業問題與當前現狀 痛點:目前商用高強高導銅合金的使用溫度提高時,其強度和斷裂韌性等性能會顯著下降,且發生嚴重高溫蠕變變形,無法滿足服役要求。 核聚變裝置、連鑄結晶器、集成電路引線框架、新能源汽車連接器、高鐵接觸線、火箭燃燒室內襯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急需提升高強高導銅合金的耐高溫性能,成為“卡脖子”難題。 A.無滿足設計要求的材料可用 銅合金性能要求:高強度、高熱導率、較好延伸率、優良熱穩定性、高抗中子輻照性能、低氚滯留特性...... 痛點:服役溫度升高時,已有銅合金強度、斷裂韌性等性能顯著下降,且發生嚴重高溫蠕變變形,其高溫性能無法滿足部件設計需求。 B. 已有產品亟需替代升級 亟需研發出高溫下具有高強度、高熱導、高溫穩定性、抗蠕變等優異性能的銅合金。 痛點: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車用連接器使用電流逐漸升高,高的電流會使得連接器材料發熱,導致工作溫度升高,導致銅合金強度和斷裂韌性等性能會顯著下降,且發生嚴重高溫蠕變變形,無法滿足服役要求。 2025年國內汽車連接器對銅合金需求量將達29.1萬噸,2021-2025年復合年增長率為21.9%。其中,新能源汽車連接器2025年對銅合金需求量預計達24.7萬噸。 需求:在高溫下具有高導電率以及抗高溫老化能力,急需提升其耐高溫性能。 保證高溫穩定工作,確保連接可靠安全,延長連接器使用壽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熔煉法制備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 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潛在客戶 研發的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解決了聚變堆偏濾器對高性能熱沉材料的迫切需求。在連鑄結晶器、火箭燃燒室內襯、新能源汽車連接器、集成電路引線框架、電阻焊電極等領域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市場空間十分廣泛。 核心技術:1. 合適的真空熔煉參數精準調控元素的揮發與燒損;2. 與成分相匹配的熱機工藝技術控制微觀組織及性能;3. 獨特的“多冒口”模具設計明顯提高產品率。 成分優化設計優勢 目標:高溫下具有高強度、高電/熱導、適當塑性的銅合金 挑戰:強度和電導/熱導互相制約 提高銅合金高溫性能,成分設計尤為重要,同時匹配與之對應的熱機工藝⇒阻止位錯移動+阻止晶界移動→高溫組織穩定→高溫性能穩定 ?創新點1 合金化元素功能多:銅中高溫固溶度較高、低溫固溶度低;可形成大量高熔點析出相彌散均勻分布在銅基體中; 降低層錯能(促進孿晶形成)——強度、熱導、塑性。 ?創新點2 考慮元素間耦合作用:同時引入V和Ti,形成高溫穩定Laves相,提高高溫性能(單獨添加V、Ti對電導影響非常大);明顯降低對電導影響(溶質原子39.4%,析出相1.6%)——強度、熱導。 ?創新點3 添加稀土形成氧化物:考慮稀土與其他元素的多元耦合作用,起到強化+韌化+凈化的綜合作用。——熱導、強度。 ?創新點4 精確調控第二相:納米第二相具有雙模態分布,與基體形成共格或半共格結構,以阻止晶內位錯移動;晶界處形成均勻分布的Laves相阻礙晶界移動——強度、塑性、熱導。 ?創新點5 高密度低Σ值晶界:引入大量低Σ值(Σ是重位點陣)晶界提高可加工性——塑性。 獲得高溫下銅合金強度和熱導率等關鍵性能的協同提升。 2.1 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CuCrZrTiV ?高溫性能全面提升:CuCrZrTiV的使用溫度比C18150提高100℃以上;450℃下CuCrZrTiV使用壽命是C18150的9倍以上。 ?成功解決了銅合金的中溫脆性問題 ?合金表現出優異的抗輻照性能:~3 dpa銅離子輻照后,合金內僅存在兩種輻照缺陷:平均尺寸分別為5 nm的層錯四面體和3.5 nm的位錯環。 1. 450℃/50MPa蠕變速率:2.89*10-10S-1,2. 450℃抗拉強度為371 MPa,延伸率14.6%,3. 熱導率大于300 W/m·K,4. 熱穩定性明顯高于IG-CuCrZr。 其還對抗蠕變高強高導銅合金-CuCrZrHf和超高導電銅合金-CuHfSc進行了闡述。 已掌握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核心關鍵技術 主要產品: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 已完成50 kg產品的規模化制造驗證,產品已在全托克馬克裝置和連鑄結晶器上驗證。 粉末冶金法制備耐高溫高強高導銅合金 3.1 超高強Cu-W系合金 室溫抗拉強度≥795 MPa;450°C抗拉強度≥289 MPa;軟化溫度>1050 °C,接近純銅的熔點;700 °C退火400 h后硬度無明顯變化。 創新——獲得高性能鎢彌散強化銅合金,其室溫拉伸強度高達795 MPa,是目前文獻中報道的最高值,同時該合金具有出色的高溫穩定性。 3.2 超耐高溫Ta系合金 GlidCop-Al15的軟化溫度為850℃;CuTaZrY比其提高了至少200℃。 銅合金高溫結構穩定性來源于基體中尺寸呈現雙峰分布的殼-核結構納米析出相晶界上分布的大尺寸析出相釘扎晶界,晶粒內分布的小尺寸納米顆粒釘扎位錯。 結論 1.采用優化的成分設計和合適的熱機處理研發出了強韌性協同提升的CuCrZrTiV合金。其450°C高溫拉伸強度高達395 MPa,明顯優于IG-CuCrZr合金;軟化溫度為600°C,再結晶溫度推遲約200℃;明顯高于IG-CuCrZr合金的再結晶溫度和軟化溫度。熱穩定性優于IG-CuCrZr;同時解決了銅合金的中溫脆性問題。 2.CuCrZrHf具有較好的高溫穩定性,同時兼顧電導性能,抗蠕變性能優異。 3. CuHfSc合金的室溫抗拉強度高達623 MPa,電導率為95%IACS。 4. 研發的Cu-W系合金的強度高達795 Mpa,遠高于目前已經報道的粉末冶金銅合金;同時研究良好的延展性和電導率,其高溫性能也明顯優于目前已經報道的粉末冶金銅合金。 5. CuTaZrY合金具有超強的耐高溫性能,是已報道銅合金中軟化溫度最高的,軟化溫度大于1050℃,比GlidCop-Al15提高200 °C,同時具有高的抗拉強度和高的熱導率。 》點擊查看CCIE-2025SMM(第二十屆)銅業大會暨銅產業博覽會專題報道
2025-04-30 16:21:45SMM走訪湖南汨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就園區再生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及落地招商服務等
2025年4月28日,SMM高級總監俞進、再生鋁負責人丁衛全、鋁擠壓高級經理李煥宇、國際再生負責人張曉瑤、鋁高級分析師楊世昊,走訪了 湖南汨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受到黃副部長等一行熱烈歡迎,隨后雙方就園區再生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及落地招商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溝通和探討。 通過此次探討,雙方加強了對彼此的了解與認知,也為未來不斷地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湖南汨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介 汨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已入駐各類企業300余家,規模以上企17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90家,已構建“一區兩園”發展格局,即湖南汨羅循環經濟產業園和湖南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 循環園是省重點特色產業園,2003年建園,是國家首批循環經濟點、首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并榮獲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國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園區。2023年園區有色金屬循環綜合利用產業集群列入全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 配套園由汨羅市與長沙經開區于2014年合作共建,是全省首個正式實施、跨市州合作的飛地工業園,于2020年9月獲批為省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定位為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配套園區,主要承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巨頭的配套產業。 上海有色網聯系人 丁衛全 18029344837
2025-04-30 14:44:57北方稀土:鐠釹等主要稀土產品一季度均價同比升高 一季度凈利同比增727.3%
北方稀土4月29日晚間發布的一季報顯示: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2.87億元,同比增長61.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31億元,同比增長72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4.35億元,同比增長11622.98%。 對于營業收入增加的原因,北方稀土表示:一季度,公司以鐠釹產品為代表的主要稀土產品一季度均價同比升高,銷量同比增加。對于凈利潤增加的原因,北方稀土表示:一季度,公司以鐠釹產品為代表的主要稀土產品一季度均價同比升高,原料成本同比降低,毛利同比增加。 北方稀土還在一季報中公告了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1-3月)主要經營數據: 從上表可以看出:北方稀土一季度稀土氧化物、稀土鹽類、稀土金屬及磁性材料等產品產量和銷量同比均有增長。其中,今年一季度,北方稀土稀土氧化物的產量為5730.86噸,同比增長33.99%;一季度稀土氧化物的銷量為10558.42噸,同比增長57.61%。 北方稀土還在一季報中發布了其他提醒事項: 報告期,公司緊抓市場有利時機,圍繞全年生產經營任務目標,全面提升產線運行效率,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多方拓展市場,縱深推進改革,產銷量創歷史新高。同時,受上游原料供應增量放緩及下游消費刺激等政策影響,稀土市場整體活躍度好于上年同期。公司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擔當“兩個稀土基地”建設主力軍重任,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生產經營方面: 一是科學組產,靈活調整原料配置,一季度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產量、稀土金屬產量及稀土功能材料產量實現同比增長。二是調整優化冶煉分離產線結構,大幅提升單鑭、單鈰生產能力;以市場為導向,推行小品種稀土產品研產銷一體化機制,實現無油碳酸鈰、低氯根碳酸鈰等小特新產品投放市場,實現12款新開發固態儲氫材料批量化生產與銷售。 營銷運作方面: 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營銷模式創新,強化營銷運作,主要產品銷量同比增長;精簡優化長協客戶數量及銷量份額,提升長協外產品銷售規模,進一步提高市場參與度。二是優化完善差異化定價新機制,公司稀土產品價格掌控力和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三是積極拓展合規貿易渠道,稀土產品貿易收入同比增加。 項目建設方面: 一是高質量推進公司綠色冶煉升級改造項目建設,項目二期工程正在進行施工圖設計及設備招標準備工作。二是加快推進公司及子公司在建項目投產見效,提升項目開工率,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 科技創新方面: 一是強化科研管理水平,持續提升科研成果產出,一季度申請專利63件,其中發明專利51件,發布3項企業標準,形成焙燒煙氣高效回收氟和二氧化硫新工藝、曲面玻璃用高端稀土拋光液等多項新工藝、新產品。二是推動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9項自治區科技“突圍”項目按計劃執行,積極申報2025年度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稀土專項任務。三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稀土新型助劑、稀土阻燃材料中試線開工建設,稀土熱管理紡織材料、稀土永磁盤式電機和生物法回收稀土工藝示范線建成并進入調試階段,全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 報告期內,公司生產經營管理各項工作的協同推進和高效開展為公司一季度業績同比大幅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鐠釹產品為代表的主要稀土產品一季度均價同比升高,原料成本同比降低,使得北方稀土一季度凈利潤出現了大幅上漲。 》點擊查看SMM稀土現貨價格 》訂購查看SMM金屬現貨歷史價格走勢 進入2025年,與2024年年底相比,氧化鐠釹的價格整體出現了上漲。回顧SMM氧化鐠釹一季度的價格走勢可以看到:今年3月31日的氧化鐠釹均價為444500元/噸,與2024年12月31日的均價398000元/噸相比,上漲了46500元/噸,其一季度的漲幅為11.68%。而對比氧化鐠釹2025年一季度的日均價429605.26元/噸與2024年一季度的日均價381646.55元/噸可以看出,其今年一季度日均價同比上漲了12.57%。 近來受下游需求未見明顯增加、市場成交清淡的影響,鐠釹價格走勢偏弱。4月29日,受五一節前補庫的影響,現貨市場詢單活躍度略有提升,市場報價采購有所回暖,不過,多數業者觀望情緒依舊較重,下游對對高價原材料接受度依舊有限,市場采購情緒較為謹慎。隨著磁材將迎來接單淡季,多數業者對后市信心不足,預計鐠釹價格或將繼續偏弱運行。關注后市稀土出口許可以及開采指標的情況。
2025-04-30 11:38:49工信部發布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推進動力電池耐久性、熱管理系統等標準審查
4月28日,工信部發布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其中,提高新能源汽車安全水平。推動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等標準發布及動力電池安全要求標準實施,推進電動汽車安全要求等標準審查報批,開展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預研,持續提升電動汽車安全水平。推進動力電池耐久性、熱管理系統等標準審查報批,加快全固態電池、動力電池在役檢測、動力電池標識標簽等標準研制,不斷優化動力電池性能要求。加快驅動電機系統效率試驗方法標準制定,開展分布式驅動電機系統、混合動力系統、車載氫系統等標準預研,強化關鍵系統部件質量要求。推動商用車換電安全要求標準發布實施,加快充電性能、底盤換電、換電兼容性測試等標準制定,開展商用車兆瓦級充電標準預研,提升電動汽車使用便利性。 以下是具體原文: 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要求,按照《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等文件要求,進一步健全標準體系、提升標準質效、強化實施應用,發揮標準引領保障作用,以標準助力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年度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 一、著眼全局,構建標準體系“四梁八柱” (一)強化汽車標準體系頂層設計。 總結汽車行業“十四五”技術標準體系落實情況,系統性開展實施效果評估。啟動汽車行業“十五五”技術標準體系編制工作,推動構建覆蓋產業鏈全鏈條、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標準體系。 (二)優化完善重點標準體系建設。 持續加強汽車強制性國家標準統籌規劃,提升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實施預期。健全完善并落實智能網聯汽車、汽車芯片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不斷優化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加快汽車雙碳標準體系落地,推動汽車整車通用、系統部件等標準體系迭代更新。 (三)前瞻布局前沿領域標準研究。 分析評估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和潛在應用場景,識別研判未來汽車標準化發展方向,推動制定及發布車用人工智能、固態電池、電動汽車換電等標準子體系,啟動數據治理及應用等新領域標準體系建設,超前開展飛行汽車等新業態標準化需求研究。 (四)加快推進標準國際化戰略。 研究確定汽車標準國際化的工作方向和實施路徑,穩步推進國際標準化項目培育、中國汽車標準海外應用等重點工作,打造開放創新的全球合作生態,培養一支懂標準、懂外語、懂規則的復合型國際標準化人才隊伍,持續提升國際標準貢獻度和影響力。 二、緊跟前沿,繪就新興領域“標準藍圖” (五)提高新能源汽車安全水平。 推動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等標準發布及動力電池安全要求標準實施,推進電動汽車安全要求等標準審查報批,開展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預研,持續提升電動汽車安全水平。推進動力電池耐久性、熱管理系統等標準審查報批,加快全固態電池、動力電池在役檢測、動力電池標識標簽等標準研制,不斷優化動力電池性能要求。加快驅動電機系統效率試驗方法標準制定,開展分布式驅動電機系統、混合動力系統、車載氫系統等標準預研,強化關鍵系統部件質量要求。推動商用車換電安全要求標準發布實施,加快充電性能、底盤換電、換電兼容性測試等標準制定,開展商用車兆瓦級充電標準預研,提升電動汽車使用便利性。 (六)強化智能網聯汽車標準供給。 推動自動駕駛設計運行條件、自動泊車、自動駕駛仿真測試等標準批準發布及實施,加快自動駕駛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研制,構建自動駕駛系統安全基線。加快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等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修訂車道保持輔助系統標準,推動倒車輔助等標準研制,提升駕駛輔助產品安全水平。加快LTE-V2X直連通信車載信息交互系統標準宣貫實施,推進列隊跟馳、數字鑰匙、網聯信息輔助等標準制定,促進網聯功能加速應用。推動信息安全工程等標準發布實施,加快推進汽車密碼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完成數據安全管理體系、汽車安全漏洞分類分級標準審查,加快重要數據識別標準研制,提升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推進智能座艙功能評價、交互安全、生物滯留監測等標準研制,完善智能座艙和人機交互標準體系,開展車用人工智能標準預研,引領新技術融合應用。 (七)加快汽車芯片標準制修訂。 加快汽車芯片環境及可靠性通用規范、信息安全、一致性檢驗等標準制定,完善汽車芯片基礎評價方法。推動安全芯片、電動汽車用功率驅動芯片等標準發布實施,完成智能座艙計算芯片、衛星定位芯片、紅外熱成像芯片、底盤控制芯片等標準審查報批,加快推進控制芯片、傳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儲芯片等產品標準研制,滿足汽車芯片產品選型匹配應用需求。 (八)推進汽車電子標準研究。 持續完善汽車電磁兼容標準體系,推動道路車輛電磁兼容強制性國家標準審查報批,公開征求靜電放電等標準意見,推動整車天線OTA、電磁環境適應性等電磁兼容標準研制。加快自動駕駛系統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電池管理系統功能安全等標準研制,提升關鍵系統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水平。開展電子設備加速試驗可靠性標準預研,推動IP等級、環境評價標準修訂,提升電氣及電子設備質量水平。推動車載MEMS激光雷達和前方視野輔助等標準審查報批,公開征求車載顯示終端等標準意見,加快車載無線廣播接收系統和車載慣導標準研制,規范車載電子部件產品性能。 (九)加強汽車綠色低碳標準研制。 推動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限值等標準發布實施,加快乘用車車載能源消耗量監測、輕型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利用系數、車輛預測性巡航控制系統評價等標準研制,開展重型商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評價、氫(氨)發動機汽車技術規范、汽車節能分類分級等標準預研,持續促進汽車節能減排。推動道路車輛溫室氣體管理術語和定義、產品碳足跡標識以及道路車輛、乘用車相關重點產品碳足跡等標準發布實施,推進發動機制造企業、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等企業碳排放核算和發動機產品碳足跡標準審查報批,加快整車制造企業碳排放核算以及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產品碳足跡標準研制,開展汽車產品電子標識、再生材料使用、報廢汽車資源綜合利用等碳減排技術標準預研,為汽車碳排放管理提供支撐。 三、助力轉型,注入傳統產業“升級動能” (十)強化汽車安全標準底線支撐。 推動危險貨物運輸車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實施,加快客車結構安全要求、專用校車安全技術條件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研制,推進操縱件指示器以及車輛視野等標準修訂,促進一般安全領域標準提檔升級。推動側面碰撞、后面碰撞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實施,加快轉向機構防傷害、前方視野等標準研制,推動汽車座椅、側面和后下部防護等標準修訂預研,提升乘員保護、車輛防護、道路使用者保護等被動安全領域產品技術水平。加快乘用車線控制動和線控轉向系列標準制修訂,推進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制動輔助系統等標準研制,啟動商用車及掛車制動標準修訂工作,促進主動安全領域技術升級。 (十一)夯實汽車通用標準基礎支撐。 加快開展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等強制性國家標準修訂,推動主掛匹配、電動掛車等標準制修訂預研,夯實產業發展基礎。開展試驗方法、可靠性、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人機工程等標準制修訂研究,持續促進汽車質量提升。推進基礎件、基礎要素、防腐蝕耐老化、輕量化等基礎領域重點標準研究。 (十二)深入開展用戶體驗標準化研究。 開展隱藏式門把手、主動預緊式安全帶、大角度座椅以及車內提示音等新產品技術與標準研究,做好標準預研工作,強化標準立項可行性論證。開展燈光智能投射標準研究,提升車輛照明技術水平和車輛與道路其他使用者的交互能力。 四、內外接軌,拓展標準國際“合作空間” (十三)穩步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 持續開展國際標準跟蹤研究,不斷提高汽車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關鍵技術指標的一致性程度,實現汽車行業國際標準轉化率達85%以上。大力推進汽車行業國家標準外文版編譯工作,強制性國家標準原則上“應譯盡譯”,加快發布一批新能源汽車外文版標準,助力優勢產業“走出去”。鼓勵開展在國家標準制修訂中,同步提出相應國際標準提案建議。 (十四)深化汽車技術法規制定協調。 全面跟蹤聯合國世界車輛協調論壇(WP.29)動態及趨勢,切實履行《1998年協定書》締約國義務及自動駕駛與網聯車輛工作組(GRVA)、自動駕駛系統非正式工作組(ADS IWG)、電動汽車與環境非正式工作組(EVE IWG)副主席等職責,牽頭自動駕駛系統、車載電池耐久性等重點法規研制工作,持續提升國際法規協調工作的參與度與貢獻度。 (十五)全面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 切實履自動駕駛測試場景、汽車感知傳感器、電動汽車換電等國際標準工作組召集人職責,加快推進車載雷達、燃料電池系統、電動汽車換電等國際標準研制,重點推動電動汽車動力性、乘用車外部保護、電磁兼容等國際標準立項,持續提升中國標準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十六)鞏固擴大全球伙伴關系。 加強與東盟國家標準法規交流合作,“以點帶面”推動落實“中國東盟先進汽車標準法規合作伙伴關系”。積極拓展和深化與歐洲、中亞、非洲、南美洲等相關國家在汽車標準法規領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發揮中國汽車標準國際化中心(日內瓦)支點與輻射作用,擴大與相關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 五、守正創新,提升汽車標準“治理效能” (十七)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需求。 貫徹落實《以標準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以標準提升牽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等文件部署,高質高效完成相關標準研制任務,同步加強標準宣傳推廣和實施。建立國家重大戰略、產業政策主動對接機制,推動標準與戰略、規劃、政策同部署、同落實,強化標準與汽車企業和產品準入管理高效銜接。 (十八)加強標準與技術創新互動。 落實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部署要求,開展標準前瞻布局預研究,加強階段性成果總結,加快新技術、新功能、新產品標準研制。圍繞新興領域,瞄準汽車產業鏈關鍵環節、應用場景、核心技術和產品,同步加快推進關鍵標準制修訂,或試點標準先行模式,按照“產品分代、技術分級、研制分期”的思路,超前開展先進適用標準研制。 (十九)推動組織建設升級煥新。 啟動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換屆,優化委員構成,積極納入創新能力強、標準化經驗豐富的企業、行業組織和技術機構,提高委員單位的廣泛性和代表性。持續加強組織建設,強化委員分類管理及服務,優化完善汽標委專題研討會機制,充分調動委員及委員單位工作積極性。 (二十)提升汽車標準管理質效。 健全標準立項預評估機制,緊盯標準立項、征求意見、技術審查、標準報批等關鍵環節,進一步壓實責任、提高標準論證及編制質量。構建重要急需標準全流程綠色通道,進一步壓縮標準審批報送周期,提高整體制定效率。扎實開展標準實施效果評估,根據行業發展速度、技術迭代頻率及政策變化,適當縮短復審周期,促進標準迭代更新。探索推進“人工智能+汽車標準化”,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汽車標準化建設。 (二十一)強化汽車標準宣傳推廣。 綜合運用一圖讀懂、標準云課等新媒體傳播形式,多角度全方面加強標準宣傳。持續擴大標準宣貫及培訓的廣度和深度,加強企業標準化經驗總結和宣傳推廣。聚焦汽車標準化客觀實際,創新工作機制模式,持續開展汽車標準化理論政策研究及實踐應用。主動介紹汽車標準化工作成果,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引導社會公眾建立正確理念認識。 (二十二)深化汽車標準協同聯動。 不斷深化汽車與能源、信息通信、智能交通、交通管理等相關行業的交流合作,加強跨行業、跨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協作,壓實雙歸口工作實效。廣泛征求相關方意見建議,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同步研究可操作性、可實施性,加強相關實施管理部門工作協調,保障標準順利落地實施。進一步強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的有效銜接和協調配套,優化汽車標準供給結構,形成協同有序、互融互促的良好局面。 (二十三)加強標準化人才培養。 持續組織開展汽車標準化青年專家選培、大學生汽車標準創新大賽、汽車標準化國際青年工程師交流項目等汽車標準化人才培養工程系列活動,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強化汽車標準化人才培養,為汽車標準化人才搭建交流實踐平臺。出版汽車標準化教材并推動在高校應用推廣,為汽車標準化做好人才儲備。 點擊跳轉原文鏈接: 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
2025-04-29 10:35:05